【見仁見智】
作者:閆偉(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任編輯)
近來,為順應觀眾的意見、滿足觀眾的期待,而在播出過程中根據觀眾反饋和輿論呼聲對相關內容及時修改的“邊播邊改”成為劇集在視頻網站傳播中的一種新型操作模式。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修改臺詞中的語病,到新版《倚天屠龍記》修改“慢動作打戲”,表現形式不一而足。這種快速響應機制在取得一些可見的傳播效果之后,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劇集出品方所使用,收獲了業界和受眾的眾多好評。
對于創作者和傳播者而言,“邊播邊改”的行為代表著尊重受眾的傳播理念,也彰顯出虛心務實、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相較于那些將影視創作視為“一錘子買賣”、明知有錯還不承認,甚至面對批評質疑生硬抬杠狡辯的從業者來說,知錯能改、及時修正的行為值得鼓勵。但這種“售后服務”畢竟是在行業高速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新興制播現象,大多數觀眾對之不甚了解,其運作機制也有不夠完善之處,所以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還潛藏著一些可能出現的負面因素,需要警惕。一方面,此種模式會潛移默化地助長創作者的僥幸心理,即“原初創作中隨意一些、粗糙一些也沒關系,即使出現錯誤,在播出過程中還有修改的余地”。這樣的心理定式一旦形成,對于行業發展無疑有百害而無一利。另一方面,尊重觀眾并不等于一味滿足迎合,觀眾想看什么橋段就設計什么橋段、想要什么樣的結局就安排什么結局,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填鴨式創作。不論思想主題還是審美趣味,觀眾更需要引領,個中道理無須贅言。在播出過程中倒逼型的臨時修改行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實乃一種迫不得已的補救之舉,而并不是一種常規操作方式。創作者理應對初創時的不嚴謹、不周全心懷愧疚,并從中吸取教訓,進而做到下不為例,切不可將此作為劣質化創作的借口和退路。而那些所謂“應觀眾要求”來修改人物命運和故事結局的做法,更當慎之又慎。畢竟訴諸人心的文藝創作是嚴肅的,如果以歪曲創作本意為代價來迎合甚至俯就某些觀眾的口味,實質上是讓商業效益遮蔽了社會效益,舍本逐末。
“忘川之水,在于忘情。”2月18日晚,正在優酷熱播的古裝言情劇《東宮》,第10集再現原著中的經典場景——男女主縱深跳下忘川以求忘情,以首個劇情高潮正式揭開了故事由甜轉虐的篇章。
曾經一段時間,電視劇和網播劇的分野很明顯,似乎在傳統平臺和新媒體平臺播出的劇集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藝形式,究其原因,不得不說是因為一些網劇在思想導向、藝術品質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1月14日,由管虎擔任監制,費振翔執導,潘粵明、高偉光、辛芷蕾主演的超級網劇《怒晴湘西》預告海報雙發,同時宣布定檔,這部萬眾期待的硬核探險大劇將于1月21日與廣大觀眾見面
短視頻的流行不僅改變著大眾的音樂欣賞習慣,也改變了一些年輕音樂人的創作習慣,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歌曲翻唱。翻唱,不僅能讓經典老歌再次流行,也能讓翻唱歌手因為短短15秒的視頻一夜之間漲粉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