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并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國家在良渚這片土地上逐漸形成,良渚人所造玉器以其數量之多、品類之豐、雕琢之精,達到了中國史前玉器文化的巔峰。良渚玉器蘊含的文化精髓,歷經五千載,傳承相續。
如今,260件(組)良渚玉器珍品走進故宮博物院,5000年前的玉器結緣近600歲的紫禁城,在武英殿“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內,向世人靜靜講述著塵封數千年的故事,實證中華泱泱五千年文明。
知識點
良渚的前世今生
2019年7月6日,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良渚考古遺址發掘領隊劉斌介紹,從良渚古城的工程量來看,它內城部分的面積就有4個故宮大,有300萬平方米,外城有6.3平方公里,大約有8個故宮大小。中心區是宮殿區,城市設計與后來的都城一脈相承,城市格局相當于北京城。在它的外圍有11條水壩,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水利系統;同時,整個古城和水利系統的土石方量共有一千多萬立方米,可以想見當年組織實施這樣一個超大工程背后的社會組織一定是一個國家級別的;另外,從發掘的墓葬和以玉器為主的出土物來看,它們所反映的社會等級起碼有4個等級以上,這樣的社會復雜程度也是一個國家狀態。“這些都是國家和文明產生的有力證據,揭示了在距今5300年前,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出現過具有高度統一信仰的國家,展現了五千多年前中國史前稻作文化的極高成就,良渚文化對于中華文明的影響是巨大的。”
觀展亮點
可稱“前無古人”的展覽
此次展覽是良渚玉器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后首次亮相,按年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到明清時期,貫穿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通過“引子”、“神王之國”、“文明傳承”、“結語”四個部分,完整系統地反映良渚文明的早期國家特征和對后世文化的影響。展覽選取的文物主要以墓葬中的玉器為主。劉斌說,良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崇尚玉以及通過玉器來彰顯身份、地位。因為玉器的象征意義,通過不同玉器以及它們之間的組合,可以推斷良渚玉器主人的性別、地位等。此次特展的展品多出土自反山12號墓和瑤山11號墓,其中,反山12號墓是迄今發現的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顯貴者墓地。“根據出土玉器,判斷反山12號墓主人為‘良渚國王’,瑤山11號墓主人為‘良渚王后’。”劉斌介紹,此次展覽還借了很多省相關的良渚玉器,從中可以看到,良渚所發明的玉器在整個中國的版圖里有很大的影響面,最北可以到達陜北的榆林石峁遺址、延安的蘆山峁遺址,最南至廣東的石峽遺址,都有良渚玉器出土。觀眾可以發現,在4000多年前的中國就有這么遠距離的文物交流與互動,如今,這些玉器與故宮中乾隆皇帝時期收藏的良渚玉器“相會”,讓中華上下五千年真正地串聯在一起。
“在中華玉文化中,良渚玉文化是史前玉文化的最高峰。此次展覽可以稱作是前無古人的一個展覽。”展覽總策展人、復旦大學文物和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介紹,展覽是首次將全國9個省市17家文博單位的260件(組)良渚玉器匯集到一起,把良渚出土的和后來歷代收藏的良渚玉器全部放到故宮這一平臺上,呈現給全國觀眾。在策展上,選擇故宮也是有象征寓意的:近600歲的紫禁城遇上中國最早的都城——良渚古城遺址,這樣一個穿越古今、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玉器講述中華文明五千年發展歷程中綿延不絕、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的歷史發展脈絡。
最重量級
“琮鉞雙王”同臺亮相
高蒙河介紹,良渚人創造了統一的神靈形象,設計出以琮、璧、鉞等為代表的等級森嚴的玉禮器系統,俗稱“三大件”。良渚最高統治者良渚國王既掌王權又掌神權,體現了政教合一的特征,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國家形態,因此被稱為“神之王國”。
日前,杭州良渚首個大型國內藝術家原創公共藝術作品《眾妙之門》宣告落成。作品造型體現出對良渚文化的深刻理解,仿佛一塊傾斜的玉璧固定在時空里,彰顯出凝固的力量感。
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
2019年4月,由藝術家戴上與孟令西燭為杭州萬科良渚未來之光項目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眾妙之門雕塑正式落成開放,該作品位于萬科未來之光五千廣場的中心地段,是這座新生城市里獨樹一幟的文化符號。